有花湖。
让这些人不会在她守孝期间将她淡忘,至于花湖,那是未免被人攻歼说嘴,毕竟是她的生身母亲。花木兰的酿酒得到了一致好评,这里的酿酒技术极其落后,基本上就是寡淡清香的米酒,所以,花木兰的酒酿出来一批,就会立即被瓜分,甚至有些从未接触过的皇室宗族,打着关心的名声过来打劫,让花木兰就这么轻易的走进了圈子。
花木兰将酿酒的方子都写进了折子递给了熙照帝,尤其强调了烧刀子对于边关战士的作用和对伤口消炎,降低七日风(破伤风)的风险,熙照帝大喜。要知道,很多将士因为外伤下了战场以后,多数并不是死于伤势本身,而是感染和七日风。
熙照帝第一时间,就命人大批酿造烧刀子,然后运往边将,只是,这烧刀子酒确实有花木兰说的效果,可酿造它却需要大量的粮食,这对于农耕业并不发达的帝国来说,是一个不小的压力,无奈之下,只能下令鼓励耕种。
要说,这熙照帝,真的是当之无愧的明君,她为了鼓励耕种,甚至采取了轻赋税丶减徭役的政策,让百姓拍手称赞。这样的举动,自然是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,遭到诸多反对,这时就看出了熙照帝的杀伐果断了,她当朝直接斩杀了以皇姑顺亲王为首的反对者。
之所以这么多人反对,是因为这里原本就没有重农抑商的说法,而且农税等苛捐杂税很重,而且,科举之后,也没有免税一说,只是,耕读人家在读书人中,显得比较清贵而已。只有做了官,才有免去人头税一说。这次,皇帝为了鼓励耕种采取的措施,肯定会让国家税收受到影响。
国家要运转,它就少不了钱财支持,而国家的钱财来源,一般都是只有两种,其一,战争胜利时的收获,但是,无论是多好战的皇帝,她也不敢无事轻启战事,否则,你就等着被群起而攻之吧。
其二,那就是税收了。而农税和人头税从来都是主要税收来源,荒地前三年,基本是去了交税,什么都不剩,碰到土地特别贫穷的,甚至得倒搭。为了养地,家里的粪肥,肯定得优先给这贫地用,那良田自然也会受到影响。这也是为什么,明明有大面积的闲散土地,却无人开荒。
可是,这次,熙照帝很明白的说了,荒地开垦的第一年免税,第二年和第三年只缴下等地的一半税收,第四年官府才会下去评估土地,然后按照正常的税收收税,未免衙门的人使坏,第四年评估后,若是评估后,农人觉得这田地达不到该有的情况,可以按照评估后等级,出售给衙门。
这地,将由衙门负责雇人耕种,每年缴纳该有的税金。当然,若是有人认同田地评估等级,也可直接由衙门转卖。但是,若是特意降低田地等级,一经查明,所有经手的官员,全部严办。
而原本的农业税收,全部降至原本的七成,这样一来,可能未来的税收不仅不会降低,甚至会提升很多,可是,这三年,最少是这一年,国家的税收可能会入不敷出,于是,皇帝大笔一挥,农业上缺失的税收,就在商税上找补吧。
这可就触动了这些权势的人的利益了,毕竟,做官的那点儿俸禄,说实话,就是三节两寿的打点零头都不够,所以只能经商。虽然,明文规定了,在朝官员,不得经商,但是,没说过,在朝官员家里人丶族人不得经商啊。
于是,一般都是,嫡女走仕途,庶女或者嫡次女之类的掌管家中商业,这样互为椅脚,即防止了姊妹阋墙,又能壮大家族,也不会让经商的女儿觉得过于委屈。可是,皇帝这样的指令一下,经商的得不到该有的大把钱财,还要拿出大部分供给入仕的打点人脉,怎么可能还能真的安下心来经商,为家族牺牲自己?
不过,一个王爷连带着十几个大臣的人头落地,立即将这些不满的声音都压了下去,谁也不敢再说什么了,政令很快就得到了很好的执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