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默从月牙湖十三号水塔逃回公寓时,己是凌晨三点。~优′品¨晓?税_惘` \已^发\布¨嶵?欣~漳\截`怀表在他口袋里冰冷刺骨,仿佛带着水塔底的阴湿。他摊开那张女子的照片,越看越觉得心惊——那眉眼间的忧郁,竟与他母亲年轻时的一张旧照惊人相似,但母亲从未提过这样一位亲戚。
他忽然想起祖父老宅那座停在十一点十七分的落地钟。为什么是这个时间?他翻开《城郊志异》,第12页祖父的批注“钟摆停止的地方”突然有了新的解读——不是指钟摆内部,而是指钟摆摆动时在墙上投下的影子?
他立刻打车回到老宅。客厅里,那座落地钟在月光下投下巨大的阴影。陈默屏住呼吸,盯着钟摆的位置。他找来一支粉笔,沿着钟摆静止时的轮廓在墙上画出一道弧线,然后退后几步——
那弧线的末端,恰好指向墙上一幅挂歪的老地图。
地图是1930年代的城郊规划图,上面用红笔圈出了月牙湖,还有一个被墨水涂掉的区域,依稀能辨认出“十三”的字样。而在地图右下角,有一个极小的、几乎看不见的标记:一个月牙形状,旁边写着“11:17”。
他揭下地图,发现墙后有一个暗格。暗格里没有文件,只有一个老式录音盒。
按下播放键,里面传来滋滋的电流声,接着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声音,是祖父陈敬之的声音:
“……他们来了,‘十三’的人不会放过我……第13页的名单是真的,但我撒了谎,她不是受害者……水塔的钟,十一点十七分,是她设置的信号……记住,勿信水中影,那影子是……”
录音戛然而止,似乎被人为切断。
“她不是受害者?”陈默脑中轰然一响。照片上的女子,那个被认为是冤魂的人,难道另有身份?
他想起老周说过,老藏书家的儿子曾嘟囔“不该裁掉那一页,不该为了钱卖给陌生人”。如果第13页记载的是罪证,那买走它的“陌生人”是谁?
一个可怕的念头浮现:祖父陈敬之,当年买下这本书,真的是为了守护真相吗?
他再次拿出怀表,这次注意到表盖内侧边缘有一行更细小的刻字,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:“映秋亲启,敬之误”。
映秋——照片上女子的名字?“敬之误”,祖父承认自己错了?
陈默猛地想起母亲的全名:陈映雪。映秋,映雪……难道是姐妹?
他立刻翻出母亲的遗物,找到一本旧相册。在最后一页,夹着一张更旧的照片:年轻的祖父站在中间,左边是映秋,右边是一个穿着警服的陌生男人,背景正是十三号水塔。而映秋的手中,拿着一本《城郊志异》,书页翻开的位置,隐约可见“十三”的字样。
照片背面,是母亲稚嫩的笔迹:“舅舅、姨妈和爸爸,摄于月牙湖”。,墈`书,君/ !首¨发*
舅舅?陈默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手攥紧——祖父不是独子吗?母亲从未提过有姨妈,更没提过她有个当警察的丈夫!
所有线索开始扭曲、重组。陈默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致命错误:他一首以为“十三号水塔”是罪恶的监狱,但也许,它是另一个意义上的“十三”。
1937年,抗日战争爆发,城郊成为拉锯地带。根据地图上的标记和祖父的录音,“十三”可能不是编号,而是一个代号——“十三人小组”,一支由地下工作者组成的秘密队伍,而十三号水塔是他们的联络点。
照片上的映秋,不是受害者,而是“十三人小组”的成员,那本《城郊志异》是他们传递情报的载体。第13页被裁掉的,不是罪证名单,而是一份即将转移的地下工作者名单和日军据点分布图!
而买走第13页的“陌生人”,很可能是汉奸或日军特务。祖父当年买下这本书,不是为了守护真相,而是为了夺回被泄露的情报!他在第12页写下“勿信水中影”,
是因为真正的情报藏在水塔的倒影里——或者说,藏在水塔附近某个与“倒影”相关的地方。
那十一点十七分,是“十三人小组”约定的撤离信号时间。祖父录音里的“她设置的信号”,指的是映秋。而“敬之误”,是祖父在忏悔什么?
陈默再次冲向月牙湖。凌晨的湖面如同一面暗镜,他按照祖父“勿信水中影”的提示,没有看湖面,而是看向湖边那座废弃的水塔在地面投下的影子。
水塔的影子在晨光中拉得很长,尖端指向湖边一棵歪脖子柳树。他在树根下挖掘,很快触到一个金属盒子。
盒子里是一本用油布包裹的日